无损检测

期刊导读

土木工程材料方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

来源:无损检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如何开展思政教育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各专业课程具有专业性强、技能性强等特点,在传统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技能的讲授,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渗透亟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基于专业课程,通过课程讲授过程中在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同时与育人育才相结合,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使专业技术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需要在专业课讲授和设计的过程中思考和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和环节,为全方位育人创造条件。

本文基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本科生专业课程《材料检测技术》和研究生专业课程《土木工程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相应探索与思考。

2 专业课程及其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材料检测技术》和《土木工程材料结构与性能》分别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材料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两门该课程一直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和一线,均是与国家工程项目密切相关的课程,是“科学”与“工程”的完美结合,非常有利于开展大国工程、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与道德等层面的挖掘,有利于在育人理念上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课程非常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讲授,但在思政教育元素和环节的挖掘、设计、开展、实施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非常有必要增强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建设。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案例库的构建

思政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思政新形势下,专业课程不能再局限于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需要把思政理念融入每一堂课中,建立良好的以德育人渠道。基于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思想引领、职业操守的思政价值,将科学前沿、重大工程、社会需要融合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以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实现课程思政融合。

以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裂缝问题为例,图1为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设计与构想。课程思政建设将从育人目标、育人逻辑、育人元素挖掘、育人教学方法创新四个层面开展工作,其有机关系如图2所示。

图1 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设计与构想

图2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关系

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该课程培养环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经典教材理论知识体系讲授的同时,嵌入“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紧跟工程实践和工程研究的最前沿,以壮观工程入手,引出工程质量问题和工程检测的需求,以国家需求激发学生的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和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和思政育人逻辑,结合“大国工程”和“大国工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术自觉把个人理性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可靠接班人。

基于国家重大工程和社会重要需求,如既有工程的质量检测和加固维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环保理念等,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将国家需要和个人理想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专业特色课程思政。以材料检测技术的发展史,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材料检测技术,熟练应用当前检测技术,了解国内外最新前沿检测技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坚决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工匠精神,强化职业道德,勇担社会责任,具有家国情怀。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和经验,构建课程育人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课程,形成方法独特、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关注个人成长、关切社会发展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上一篇:浅论小学语文阅读课目标教学 下一篇:没有了